注册 |
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与平民一般,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富君子之风,也具凡人之习,这便是他既有尊称也有绰号之缘由。而他能将喜好与秉公融汇,养成伟人风范,则令人望其项背矣。
起居循规 喜茶少酒
日常生活,平时喜好,可以映衬一个人的气质与风貌。
孙中山起居讲究规律:早起,冷水洗脸,刮胡子,刷衣服。把当天将做的事记下来。出门前,特别注重仪表,务必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好。他举止庄重,绝不会在公众场合流露烦躁不安的表情。
孙中山提倡不抽烟、不饮酒,反对鸦片等“种种戕生之物”。饮茶是他最大的喜好、生活之常态。他有“茶为国饮”一说:“茶为文明国所即知已用之一种饮料……就茶言之,是为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他的茶道与茶圣陆羽“为饮最宜”之茶评心有灵犀。
还有惊人之见者,孙中山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立论,把饮茶提升至“心理建设”的高度。《心理建设·以饮食为证》强调古来较高的文明,表现在饮食和烹任都比西方讲究和合理: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之人, 饮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他从饮食学的角度赞美饮茶,或与学医都关。在《民生主义》演讲中,两次提及以茶代酒,“更可免了酒患,有益人类不少”。他还将研究所得写入《实业计划》,指出茶叶“种植及制造,为中国最重要工业之一”,强调将中国茶叶纳入国际发展计划,于今仍有现实价值。1912年10月,他在芜湖铁山品尝太平猴魁,赞不绝口,连称好茶,茶兴正浓时,挥毫泼墨:“饮杯猴茶,如得知己,可以无憾。”(项金如等《太平猴魁》)这不失为他赞美茶道的珍稀题词。
缘于孙中山不喜喝酒,相关的记载显得罕有,但见戴季陶作过记述,而且颇富传奇色彩。一次,孙中山在上海与日人青木宣纯把晤。青木平时喜欢饮酒,酒量也大;他闻说孙中山平时不饮酒,一时兴起,想与孙中山比过高低。
比酒开始,青木问:中国人用汉书下酒吗?孙答:汉书下酒,是一边喝酒,一边看书。青木点头,明白是一种助兴办法,又问:这里有没有酒?我们边喝边谈,不亦乐乎?孙中山便拿来白兰地和酒杯,两个人很高兴,边喝边谈,海阔天空,开怀尽兴。孙中山喝了36杯,约有5斤左右,没有醉,再看青木,快要睡着了。戴季陶一下惊呆了,对孙中山的酒量佩服得五体投地。
孙中山是个闲不住的人,饭后茶余,善于设计活跃气氛。一次,孙中山对着谭延闿、胡汉民出了个妙招,说:“你们都是有旧学功底的人,我出个上联,你们对下联如何?”谭延闿和胡汉民齐声附和:“孙先生,你只管出上联,这难不住我们。”孙中山脱口而出:“五月黄梅天。”两人听了,面面相觑,都觉得贴切的下联很难,一时还真对不上来。孙中山笑笑——轻松的目的达到了,对不上没关系啊!有趣的是,谭延闿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及至孙中山逝世多年(1929年),谭延闿在一次酒宴中见侍者端上白兰地,触发了灵感,脱口惊叫“三星白兰地”! 在座的胡汉民也想起了当年的上联,即时夸赞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孙中山饮食之简朴,是出了名的。奔走革命的年头,遇上一个人用餐,经常是吃面包度日。在和平时期,平日清茶淡饭,佐以蔬菜、豆腐、水果,少量肉食。临时大总统期间,府内职员每餐的菜金约三元左右,而孙中山把自己的菜金控制在四角上下,经常吃鸡血和豆芽菜,卫士有所不解,他释疑说:“这两种菜很有营养。”孙中山用餐的碗筷本来和同僚无异。一天,厨师特意给他摆放一套锡制餐具,孙中山发现与众不同,便提醒厨师:“这样太讲究了,以后不要再拿来了。”
关于饮食之节俭,有两件逸事传为美谈,故事都与两位广东名人有关。
一次,唐绍仪来访,两人不知不觉中聊到了饭点,孙中山特意招待唐氏用餐,命卫士到广东菜馆“趣乐居”买回一只卤水肥鸡。唐绍仪早就饿了,见到卤水鸡,也不管孙中山在忙别的事,半顿饭的功夫,就把鸡“喂”入肚子,吃完一只整鸡,心想孙中山待客,不可能一只鸡就把人打发了吧?肯定还有佳肴接续而来,便放下筷子耐心地等待。孙中山见状,知道唐绍仪还没吃够,便说:“慢待,慢待,没有什么好的菜了。”然后转头问卫士:“家里还有什么可吃的菜吗?”卫士答道:“厨房没什么可招待的了,只剩下几条咸鱼。”孙中山即吩咐卫士,要厨房烧好咸鱼端来。意犹未尽的唐绍仪,一边就着咸鱼吃饭,一边对孙中山说:“我平时大吃大喝惯了,一只肥烧鹅,我一顿就可以吃掉。因此,家里虽然只有几个人,每餐菜钱就要十元呵!像孙先生这种生活,实在是太寒苦了!真是佩服!佩服!”
一次,伍廷芳来访,到了用餐时间,他以为孙中山肯定会以美味佳肴款待。不想厨房送上来的菜餸,只有几碟普通小菜,这令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他大为失望。拘于礼节,不好退席,伍廷芳便找个借口对孙中山说:“我每日喜食花生、甘薯、鸡蛋和一些鲜鱼,不惯吃肉,只可陪食。”孙中山心里明白这是伍廷芳对饭菜不满的托辞,而自己着实拿不出好菜接风,只好自己吃了起来,着实把伍廷芳给饿了一顿。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上,出行没有私家车,除了公事动用公车之外,平时多是步行外出,偶尔雇车。
孙中山的零用钱多由华侨接济,同辈尤其是香山籍的华侨都了解孙中山的景况,经常给他寄钱。一次华侨杨著昆给追随孙中山护法的儿子杨仙逸寄回港币两千元,信中写明须将“五百元钱送给孙大元帅作零用钱”。杨仙逸读罢信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自语道:“我们家老爷子真是老糊涂了,寄回来两千元钱,还专门规定要送五百元钱给孙先生作零用,好像孙先生连五百元港币的零用钱都没有似的,真有意思!”其实,杨仙逸真的不知情——在老华侨的心目中,孙中山一向两袖清风,廉洁奉公,就算做了大总统、大元帅,也绝不会有多少钱可作私人零用的。果不其然,当杨仙逸亲自把钱给孙中山送上,孙中山激动得直握住杨仙逸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