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站 > 孙黄专栏 > 简析孙中山的创新精神

简析孙中山的创新精神

辛亥革命网 2018-11-29 08:59 来源:上海中山学社 作者:沈祖炜 查看:
孙中山毕生努力,对外来先进文明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凡契合中国国情,能够引导中国走向进步的方略,他都愿意尝试。

  鸦片战争时大清朝已呈现江河日下的颓势,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不敌西方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也成为逐渐显见的趋势,于是变和不变,改良和守旧,革命和保守就成为各个领域进步还是落后的最重要的区分。恪守“祖宗家法不能变”的必然沦为各种领域的保守派,主张“中体西用”的洋务派和“君主立宪”的改良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还是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但是不彻底,不深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是那个时代最前卫的创新者,他的创新精神贯穿于其民主革命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孙中山曾经对改良主义的主张有过探讨,还曾寄希望于清皇朝官僚大员对于改变中国贫弱处境的作用,所以写了上李鸿章书,阐述推动中国发展的建议。但是很快就意识到,不改变阻碍中国进步的旧制度,不推翻封建帝制,就没有中国的新生。于是孙中山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创建同盟会,联合兴中会,成立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满清皇朝,建立民主共和新制度。

  孙中山把实行民族主义,建设民族国家看做建国主张的重要内容。民国成立以后,原来“驱除鞑虏”的排满策略调整为大中华大一统国家的主张,他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就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他要让国内各民族由“不平等归于平等”,实现五族共和,“对于外人维护吾国民之独立”。1923年又强调民族主义要“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和“反对帝国主义”。

  孙中山主张“权力在民”、“权力制衡”,提出“国民有选举之权,复决之权,创制之权,罢官之权”的“四大民权”。他还认真设计了“五权宪法”,这是针对欧美代议制度弊端,提出修正的尝试,也是对中国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早期探索。他还特别研究了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从中归纳出合理成分,以供现代国家治理所用。可见孙中山在设计新制度时对于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十分重视,并且努力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他创立的新的政治理论中吸纳了不少儒家学说中的有益成分。

  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理论,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为中国展开了一幅全新的社会发展蓝图。作为民主革命纲领的三民主义,既反映了孙中山学习西方,“步泰西之路”,效法西方民主制度的一面,又有其自身独创性的思考。在孙中山看来,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主张和法国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就是三民主义的圭臬所在。在学习西方,寻找替代封建帝制的新政治制度的探索中,君主立宪曾经也是当时一些人的选择,但是孙中山仿效的是更为进步的民主共和制度,表现出义无反顾,与旧制度彻底决裂的全新意识。在学习外国政治制度经验的时候,他既保持一种创新的理念,又不是赶时髦,求新潮。他始终牢记革命使命和根本宗旨——即确保民权的维护。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中最具创意的部分。孙中山意识到,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我中华之弱,由于民贫”,而“致富之源,在于实业”,所以他申言“三民主义以民生为归宿,即是注重实业”,“振兴中华惟一之方法,止赖实业”。他制定了宏伟的《实业计划》,至今还对经济建设有参考价值。发展新型的机器大工业、交通运输业、银行业等等也许可以说是当时大部分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但是在如何发展实业,助力民生方面,孙中山则有重要的创新。他主张,“共和成立后,当将中国内地全行开放”,这就是他的利用外资思想的核心所在。他还主张“我们要合乎经济原则,可以持久”,这是他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建设的思想。他更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出发,节制私人大资本,发展国家资本,以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造成两极分化的弊病在中国再现。这是他的颇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造的思想。这些思想极为新锐,也十分深邃,不仅为时人所惊叹,迄今仍然可以发人深省。

  即便是对于自己创立的那么系统的三民主义理论,孙中山也不自我满足和停步不前,而是与时俱进地进行全新的诠释。譬如,1924年1月在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提出了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意见,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新三民主义的由来。

  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目的也十分明确,他多次号召“振兴中华”,明确要求“建设新中国”。 因此他的理论和实践,都指向解决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和发展的问题。旧体制走到了尽头,唯有创立全新的体制才能救中国于水火。但是这个新体制必须是中国式的,必须契合中国国情。他曾经明确地说,“管理物的方法,可以学欧美;管理人的方法,当然不能完全学欧美。”他认为西方的政治理论在解决西方国家的问题时 尚且有许多缺憾,而中国社会与西方“彼此的人情风土各不相同”,所以学习西方不能盲目。中国的社会改良和国家进步必须按照自己的情形,寻找符合自己特点的新的道路。

  孙中山毕生努力,对外来先进文明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凡契合中国国情,能够引导中国走向进步的方略,他都愿意尝试。就具体的每一个新观念、新举措、新论述而言,当然不能说是永恒真理,而是随着时代变化、社会进步,需要不断做出更新。这种不断创新精神是极其可贵的,今天强调学习孙中山的创新精神,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