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站 > 孙黄专栏 > “度尽劫波兄弟在”——黄兴与章太炎(3)

“度尽劫波兄弟在”——黄兴与章太炎(3)

辛亥革命网 2016-06-27 14:0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唐文权 查看:
黄兴和章太炎是辛亥时期的革命双柱,一为卓越的革命实行家,一为杰出的革命宣传家。他们煌煌烈烈的武功文业,成为彪炳史册的重要章节。

  然而,同盟会在组织上还是无可挽回地出现了分裂现象,1910年2月光复会正式宣告重立,章、陶分任正副会长,孙中山因此次冲突引发对党务的深刻不满,而有改名另作之意。19l0年2月下旬在旧金山,他将新立的同盟分会改称“中华革命党”,将原同盟会誓词也改为“废灭鞑虏清朝,创立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加盟者署称“中华革命党党员”。孙置同盟会“党务予不议不论”的消极冷淡态度,又引起宋教仁、谭人风等的“大不慊”,于是遂有组织中部同盟会之议。当年9月,谭以此议专赴香港征术黄兴意见,“及晤时,克强无别意见,惟谓须有款项方可”。甩章的话来说,这一情况表明了党内关系“东京与南洋声闻转疏”,也表明了“孙、黄异议”。

  但组织上的分立毕竟不等于政治上的分道,只要分立的几个组织在坚持革命的大目标上仍然一致,大敌当前,重任在肩,便有冷静下来消释意气的可能,当此之际,如若有人出面调处串连,仍不难重新组成政治上的合力。黄兴凭其在党内的地位声望,与党内各派的较好关系,孙信任他,宋、谭等尊重他,章、陶等仍对他抱有相当好感,实为当时最合宜的调入。而他又适时地通过筹划广州起义这一大事,与光复会共事合作,赢得对方心服。李燮和“欣然从之”,原光复会员赵声(伯先)作为黄兴主要助手领导此役,陶成章则不但对此役颇为乐观,“数言克强得伯先,事或可就”,而且专程返沪,谋在江、浙发动起义以为响应。在合作过程中,陶终于向本派成员表示,“孙文以后不必攻击”,“即意见不同,宗旨不合者,辩正可也,不辩正亦可也”,“即个人私德有缺陷者,亦不可多加攻击”。可以说,通过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黄必成功地初步弥缝了党内的分立。

  (三)

  武昌首义为黄、章重归于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可惜彼此政见不一,格格不能相合,再度在朴朔迷离的历史转折关头失之交臂。

  纵观武昌首义到民国成立的两个多月中,黄、章政见每每凿枘,大略言之,分歧有四。

  分歧之一,革命党应否消亡。在汉阳保卫战艰苦进行之时,黄兴戎马倥偬,还念念不忘发展革命党势力。为此,他特向刚刚回国的章太炎“以扩大同盟会远询”。章却认为,只有广泛团结革命军旗下的各派力量,才能发展革命事业,有利于组织一个统一的联合政府。而“扩大同盟会”将欲“以一党组织政府”的做法,不利于团结各派力量,因此他以.“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告之,克强未纳。”同年12月2日,章又致电在汉口新当选为各省代表会议临时议长的谭人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天下为公,乃克有济。今读来电,以革命党人召集革命党人,是欲以一党组织政府。若守此见,人心解体矣。诸君能战則战,不能战,弗以党见破坏大局。”章太炎不懂得,在当时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相呼不下的形势下,生现各派力量的联合和团结。“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反倒在革命队伍内部增加了思想混乱,难怪孙中山一踏进国门,首加痛驳的便是这一口号:“此不特不明乎利害之势,于本会所持之主义而亦瞢之,是儒生阕茸之言,无一粲之值。”

  分歧之二,军事上是否援鄂?11月27日,汉阳失守,黄兴乘轮离鄂。12月1日,黄兴在上海与章太炎、陈其美、程德全等讨论当前军事行动的部署问题时发生争议,焦点刚在是否援鄂问题上,黄主张进取南京,以为北伐根据,对援鄂态度比较消极。章太炎则主张尽快攻占南京,援助武昌。据章记述,在会上彼此的争论如下:“余言江宁即下,当为援鄂计。克强称武昌绝地,赴援无益,不如北伐便,余言天时向寒,南军无袭褐,且兵寡,不能与北军相当,终当援鄂以固根本。闻汉阳破时,炮弹及武昌督府,然石屏等以独力支柱,军心不携,焉有委弃理。克强不可。”黄兴不欲援鄂,当与有见于武昌的军事形势和那里内部复杂的派系关系有关,是亲历者的直觉直感,章太炎力主援鄂,主要是考虑到轻易放弃武昌将造成严重的政治影响,是旁观者的利害分析。但双方在北伐向题上并无分歧。章太炎认为攻占南京后,“进师北伐”与“派兵援鄂”同为必需。因此,12月1日,他又公开发表宣言,要求各地革命军“急于秫马厉兵,刻朝北伐”。

  分歧之三,临时政府设置地点问题。有关这一直接关系到各派政治力量切身的重要问题,从一开始就有武昌和上海两种对立意见,为此出现了各省都督府代表分赴上述两地的特殊情况。章太炎是力主武昌的。12月1日,他发表宣言,“上海政府之说一成,则援鄂之心自懈。武昌不守,江左其能安乎!次日,南京光复的消息传来,章应邀与黄、宋、陈其美、程德全、汤寿潜等共商临时政府地点,发生争论,“迄无成议”。黄力主设于南京,而章则坚持“以武昌为都城,以金陵为陪都”,其理由仍如前述,“若曲循金陵之议,援鄂之心必懈,冒昧之策必生(谓大举北伐),其祸将不可解也。”他希望自已的主张得到与会者的支持,但宋“斟酌其间,不能谈论”,程、汤虽有主鄂之意,却又“唫口结舌,不敢坚持。”为此,他十分恼火,主武昌的意见既得不到大家支持,复因武昌军事形势十分严峻的现实状况,定都南京的意见最后占之上风。

  分歧之四,临时政府的首脑人选问题。在南京光复前,章认为临时政府的首脑只当称元帅,不应称大总统,因正式大总统必待革命成功后方可选出。环视国内,品藻时贤,他主张由黎元洪和黄兴分任主副元帅,再由他们“委任内阁总理,总理组织内阁各部”。在他心目中,宋教仁,是理想的总理人选,而汤寿潜、蔡元培、张謇、伍廷芳等可分掌邮传、教育、财政、外交诸部。南京光复后,12月4日,苏、浙、沪三都督邀集各省留沪代表紧急会议,商讨大元帅人选。据章称:会上“克强欲自为大元帅,代表多屈从之”,自己则坚持旧议,期期以为不可。“余言克强功虽高,已受黎督委任为汉阳总司令,不得以部将先主帅;且前已椎武昌为中央,焉得背之?”但他的意见未被采纳,经力争,黎方被推为副元帅。议罢,又有人继起反对黄兴,扬言将“举兵攻兴”。黄又让大元帅于程德全'而并无实力的程则更不敢受。在此过程中,各方反应纷扰。黎于12月7日通电反对黄兴为大元帅,聚集汉口的代表也在同日议决,上海代表所定元帅与副元统无效,12月17日,汉口代表东返,在南京复议此事时,“主黄者犹未屈”,引起浙军不满,武力终于左右选票,终推黎为大元帅,黄为副元帅,而以武昌形势紧迫,由黄在宁组织内阁。不久,随着孙中山回国,公议孙、黎分任正副总统,方才结束了这一场争执。

  应该指出,这一阶段双方尽管政见不一,但在私交方面则较前有所修复。豁达大度的黄兴十分注意在细节上与章处好关系。在南京光复后给前敌指挥三个联名贺电,都由章领衔,黄则届后,这恐怕不是偶然的。而黄兴在黄花岗之役舍生忘死英勇事迹和临危受命指挥汉阳保卫战,无疑也给素重革命道德的章太炎以良好的印象,有助于改变前此的恶感?正因为此,他在归国之后希望早早与黄兴会晤的心情很迫切,11月底,他在南京尧化门前线视察军情的归途中,得到黄兴从鄂东下将途经镇江的消息,就有意在镇江“留待之,舟过,遗同志往候”。在他公开发表的函电中,称孙中山为“孙君”,黄兴则被称为“黄公”一字之差,清楚表明他对孙、黄的不同评价。故而在临时政府首脑人选上,他也取黎、黄而舍孙,委婉地说孙“长于议论,此盖元老之才,不应屈之以任职事”。证以胡汉明回忆当无误:“章尝倡言,若举总统,以功则黄兴,以才则宋教仁,以德则汪精卫。”在章氏心目中,黄兴毕竟是同盟会内首屈一指的领袖人物。

  (四)

  但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风云变幻的政局顿使双方政见分歧加深加剧,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他们的意见对峙不下,成为民初政治生活中屡屡引入注目的焦点。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