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站 > 孙黄专栏 > 文韬武略 相得益彰——黄兴与马君武(2)

文韬武略 相得益彰——黄兴与马君武(2)

辛亥革命网 2016-09-08 14:17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奇 查看:
在曾与黄兴并肩战斗的革命党人中,马君武并不擅长军事,而是以熟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理论见长,他几度与黄兴合作共事,以其独特的才略协助黄兴,共同推进革命。

  各省代表在汉会议期间南京光复,马君武和代表们遂转到南京继续开会。这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乘机攻击黄兴,要求撤销选举黄兴为大元帅的决定,改由黎元洪充任,黄兴副之,同时又鼓吹停战议和,有意迎合袁世凯制造的“和谈气氛,并操纵大会暂不推举大总统人选,目的在“虚位待袁(世凯)。”等同盟会员反对这种作法;要求仍以黄兴为大元帅。会议于是决定由副元帅代行元帅职,组织临时政府。黄兴本人对于大元帅副元帅都不愿就任表示:“这等大事,应待总理归来决定。马君武支持黄兴的主张,认为孙中山是革命领袖,当然应由孙中山任大总统组建新政权。

  正当黄兴、马君武及同盟会员们翘首以待的时候,孙中山风尘仆仆从海外归来,12月25日抵达上海。革命党人无不欢欣鼓舞。马君武等从南京赶赴上海迎接。第二天,黄兴于哈同花园宴请孙中山,并邀马君武等在沪之各省正式代表作陪,共商下一步行动计划。席间,黄兴向各省代表示意,建议推举孙中山为大总统。马君武极力赞成,并提议先在报端着论,唤起民众,为孙中山当选大总统作舆论准备。孙中山和黄兴认为这个建议很有道理。因为在孙中山回国之前,早已有人扬言大总统。非袁莫属”,并肆意攻击孙中山,制造种种假象蒙骗群众,以至各省代表在南京酝酿大总统人选时出现“主孙者十之一、二”局面。因此,揭穿立宪派的谣言和阴谋,在大众面前树立孙中山的威信,实属必要。

  当天晚上,孙中山又召开同盟会领导人会议,研究组建革命政权的问题,特别是总统制和内阁制的取舍问题会上,宋教仁主张内阁制,孙中山则主张总统制:黄兴、马君武及与会者多数都反对内阁制。争论非常激烈。马君武指责宋教仁是想自谋内阁总理。最后黄兴建议交由“全体各省代表伙决定。随后宋教仁、黄兴赶赴南京征询大家意见,多数人赞成总统制,最后大会“照案通过。”

  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犬总统选举会,孙中山以16票当选。黄兴、马君武和革命党人心情分外激动,在黄兴带领下,三呼“华民国万岁”,共享得之不易的胜利和喜悦。

  孙中山当选大总统后,黄兴协助孙中山组建临时政府。为了争取大多数,他们在新政府中安排了一些立宪派、旧官僚担任部长,但陆军、外交、教育三部的总长和各部的次长均由革命党人担任;凡由立宪派、旧官僚任总长的几部,均由担任次长的革命党人主持部务。黄兴出任陆军总长兼参谋长,实际上起到了内阁总理的作用。马君武则以实业部次长身份代理总长行使职权。他和马君武等在各部任职的革命党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常在一起就有关施政问题进行磋商。随后黄兴又主持组建临时参议院。

  1912年28日,临时参议院成立。马君武作为广西代表参加,并被推举为临时副议长。黄兴、马君武等革命党人激情满怀,准备为建设民国而一展雄图。但是,临时政府很快就面临重重的困难和阻力,立宪派、旧官僚并不满足,他们仍坚持心“袁排孙”的方针,不断压迫孙中山交出权力;革命派内部的妥协势力也日趋抬头,要求将总统职位让予袁世凯,甚至攻击孙中山舍不得总统职务。孙中山当选大总统时曾表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促成清帝退位,即推举袁为大总统,自己则只是“暂时承乏”。

  马君武对形势发展的这种变化十分担忧。他奔走呼号,痛陈让位于袁的危害,指出袁世凯为人诡诈,心怀叵测,是一个野心家。他力主由黄兴率兵北上;以迎袁为名,乘机扫荡北洋军阀,清除建设民国的障碍,捍卫共和。然而,曾经“专注北伐”的黄兴,此时深感革命党人军力不足,真正北伐,未必能够奏效。特别是少数偏狭的革命军官蔑视黄兴为“败将”,不服从调遣,加上投机政客,旧官僚的蓄意破坏,更使黄兴越发认为北伐无望。马君武知北伐不成后,乃与临时参议院的几个代表拟定一个“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 将原《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有关条例作了修改,意在以此限制袁世凯上台后的权力。从1912年2月开始,马君武又投入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工作。他花了大量心血和参议院的同事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完成了《临时约法》的起草工作。李济深曾谓马君武“手定约法”。这部体现着辛亥革命主要成果的约法,除了明确“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宝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外,特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种改变,显然是针对袁世凯已窃得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后,力图将责任内阁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一固定下来防止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这也是孙中山退位前制定临时约法的主要目的。不幸的是,些努力在袁世凯独揽大权后都成为泡影。这是孙中山、黄兴、马君武等革命党人始料所不及的。

  “二次革命” 同心讨袁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参议院辞临时大总统职,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 月20 日,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随之,临时参议院迁往北京。马君武虽是参议院的临时副议长,但不愿在袁世凯政府中任职。议院北迁后他回到了桂林。当时桂林有一个“共和促进会”,里面的主要活动分子多为同盟会员,马君武提议把“共和促进会改为“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支部成立后,君武即回上海。随即担任了孙中山创立的中国铁路公司秘书长,打算协助孙中山完成十年内建成20万公里铁路的计划。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事件发生,当时马君武正随孙中山在日本考察,2人闻讯赶回上海。4月13日国民党人举行宋教仁追悼大会,马君武代表孙中山致祭并讲话,指出宋教仁是死于“官僚派”之手,希望国民党人竭尽心力起来斗争,保持共和政治。随后孙中山,黄兴电召各省重要同志到上海会商讨袁策略。起初孙、黄二人意见不一致,孙中山主张调集各省兵力,立即兴师讨袁;黄兴因各省都督都不主张用兵,认为南方革命军甫经裁汰,须稍加整顿方可作战,因而主张稍缓用兵,先求“法律解决”。马君武赞成孙中山的主张,亲自到江西、广西等地策划起兵讨袁;同时,利用参议员身份在国会中施加影响,阻止袁世凯为镇压南方革命而举借“善后借款”,并力劝黄兴尽速讨袁。

  7月12日,李烈钧、耿毅率先在江西湖口树起讨袁旗帜。黄兴于7月15日赴南京组织江苏讨袁军,决心以武力“作最后之解决”,表示“不除袁贼,誓不生还。”之后,安徽、上海、福建、湖南等省相继响应,“二次革命”全面爆发。经过两个多月的战争,讨袁革命军失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逃亡海外,马君武为避免袁世凯的迫害,又到德国作第2次留学。

  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时,黄兴和马君武均不在国内,但都十分关心。黄兴设法掩护帮助蔡锷、李烈钧等人顺利入滇,并呼吁海内外爱国志士、革命党人不论过去党派、政见如何,团结起来,一致打倒袁世凯。1916年7月黄兴从美国经日本回到上海,其时已身染重疾,仍坚持和大家商议讨袁计划。孙中山和各地革命党人都前往上海与黄兴会晤。马君武亦于6月从德国,归来。正当革命党人重新汇集在孙中山、黄兴的周围,准备为捍卫民国继续奋斗的时候,黄兴竞于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一代英雄由此凋谢,马君武对此痛悼不已。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