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最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站 > 南社研究 > 张天方与柳亚子

张天方与柳亚子

辛亥革命网 2017-08-21 14:18 来源:嘉善政协 作者:嘉善政协 查看:
南社的主帅是柳亚子先生,他为扩大南社阵营,传播革命思想,经常会亲领南社社员往返于嘉善一带,那么嘉善谁是最早认识柳亚子的呢?不容置疑,当得首推张天方先生了。

  南社的主帅是柳亚子先生,他为扩大南社阵营,传播革命思想,经常会亲领南社社员往返于嘉善一带,那么嘉善谁是最早认识柳亚子的呢?不容置疑,当得首推张天方先生了。

  1898年,张天方十二岁,二舅父董容申被吴江黎里柳家聘为私塾老师,就在此年,小小的他毅然遵奉父母之命,随二舅父入黎里大胜村柳氏行馆读《左传》、时文,遂初识柳亚子。巧合的是两人正好是同龄人,都出生于1887年,因此两人非常投缘,很快成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听董容申讲解科举应试内容,重要的是董容申还是一位思想非常新颖的人物,被芦墟南社社友沈昌直赞誉为:“分水(即分湖)新人物,庐山旧隐居。种成千树杏,读破四家书(医家以张刘李朱为四大家)。”(引国际南社学会南社丛书《吴江沈氏长次二公剩稿》的《赠董蓉生》)所以他与柳亚子还能一起听他传播革命思想,课余董容申则挥毫泼墨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一起做游戏,猜谜语等等。柳亚子少时顽皮的性格才稍稍有所收住,学业进步甚快。后柳亚子长十三时,随父母全家迁居黎里,家塾改聘为黎里凌庆霖先生,遂天方只得随舅父董容申回嘉善,暂与亚子离别。1902年,柳亚子16岁得中秀才,在次年的1903年,张天方17岁,也通过乡试中了秀才,这可以说是董容申的得意之事。但他们并没有重踏父辈只读圣贤书的狭隘道路。19岁时,张天方考入上海震旦学院预科,学习法文。利用假期,印发《嘉善月刊》,鼓吹革命。他还融入社会,积极宣传西方文明。与胡兆焕(字梦珠,号蒙子,西塘镇人,南社社员 )等几位进步青年集会演说破除迷信,后到寺庙砸毁神像。这在当时可是件大逆不道的大事,遂一下子轰动了全县城。而柳亚子17岁时,因结识蔡元培、章太炎、邹容,思想也发生了质变,认定只有推翻清皇朝中国才有出路。遂于1906年,20岁的柳亚子先后参加了同盟会和光复会,自称其是“双料的革命党”。1909年11月13日,柳亚子和陈去病、高天梅等人在虎丘秘密组织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反清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以诗歌文章为武器,鼓吹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并参加反袁斗争。而此时的张天方则任教于上海徐汇公学,思想也极为激进,因剪去发辫而惊动校方,被迫去职。次年,他任嘉善县女子高等小学校长,创办了嘉善第一张报纸《善报》,先后屡次遭禁,但张天方仍想方设法坚持宣传民主思想,抨击社会弊端。为此,他先后发表了三百多首讽喻诗作,后结集付梓《寓言诗三百韵》,从此张天方名声大振。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张天方从戎入上海李燮和部。他在中国公学晤章太炎等人,也毅然加入了光复会。他四处张贴标语,将书有“光复”两字的白旗,插上东城门,并宣告嘉善光复。至1914年,《善报》因抨击县知事祝绍箕及劣绅们的不法行为而遭禁办,张天方被通缉,只得避走沪上。1917年,他就聘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期间自创了一种间乎于旧诗与白话诗之间的“活体诗”(即新体诗)。于1935年12月,张天方成功付梓了他的诗集《张凤:活体诗》(其内收入他自1919年——1931年共二十集诗作 笔者注)。之前他曾邀学生、又是暨南大学的同事之一曹聚仁先生代其撰写序文。为此,曹聚仁先生特去信奉复。信中,曹先生对张天方的活体诗作了全面的分析,并中肯的向他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建议,非常详尽。而在信的尾部,曹聚仁盛赞张天方道:“在先生的活体诗中,我最爱其中的讽刺诗……其讽刺诗,与民间歌谣最接近,音调自然,意气警辟,得诗人讽刺之旨……先生的讽刺诗,即暗示旧的黎明期的新气度!……这将引导出一个划分时代的新诗园。这是我们的期待。”(引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新文学史料丛书》曹聚仁作《“可杀的张凤”》篇 215页)笔者近来阅读了张天方的活体诗诗作,特摘选二首,以飧读者:

  《和凌莘子见赠韵即寄柳亚子》

  梨花夜饮,风转高荷。月色不胜沈醉,泻作银波。钩不起,捉难回,无奈藤□!流向遥津,遂逃海国。回首望,路程多。想起旧时诗句,别后容颜,忆如何?怅如何?(附凌莘子作)遥裁锦字谢连波,只向空山讯薜□。凡尔墩前新塚大,巴黎城外暮云多。□刀愤史为谁拙,横海楼船奈客何。

  注:凌景坚(1895-1951),字昭懿,又字太昭、凯成,号莘安、莘子等,吴江莘塔人,入社号542。

  《出发》

  头可断,血可流!整个的山河谁可丢!皇天,后土,先烈,先祖,血迹在上头。破我斧!沈我舟!片刻的安乐不要□! 儿女怨,父老愁,全国的士气不干休!□呜,叱咤,波涛起伏,出发东□□!平□国!沈九洲!杀尽那倭奴草不留!

  1919年,全国掀起了新思想,新潮流的“五四”运动,柳亚子在《乐国吟》的后序中自称“李宁私淑弟子柳弃疾”(“李宁”即列宁)。紧跟着时代步伐而前进的柳亚子,在《蓬心草》中录有《十一日自上海归梨湖留别儿子无忌》诗曰:“狂言非孝万人骂,我独闻之双耳聪。略分自应呼小友,学书休更效而公。须知恋爱弥纶者,不在纲常束缚中。一笑相看关至性,人间名教百无庸”。马上,他就得同窗好友张天方的响应,认为此诗“正中下怀”,为此特和诗一首,在其夹注中张天方称:“我家女儿呼我先生”,“易家钺论诗有,‘这也难道要学父亲吗’?之作,父死不拜,人称不孝,然其学力能胜乃父,谓孝亦可”。柳亚子看后,也即挥毫作诗一首《次韵答天方》:“共和已废君臣义,牙慧羞他说五伦。种种要翻千载案,堂堂还我一完人。自由恋爱无婚嫁,公育儿童孰主宾。孔佛耶回刍狗尽,独从真理见精神。”(《磨剑室诗词集》上册424页)这在当时,他们这种反对旧社会的封建礼教,是会被顽固派视为大逆不道的,可见他们俩人志同道合,均为革命的先驱者。

  1922年,张天方得教育厅长马叙伦的赏识,被推举入巴黎大学研究院深造。1923年,柳亚子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创办了《新黎里》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同年10月,又与曹聚仁、叶楚伧、邵力子、陈望道等发起成立了新南社,积极提倡“民众文学”。次年的1924年,张天方获博士学位毕业,出版法文译作《孔雀东南飞》、《中国诗坛近况》和《甲骨刻辞考异补释》,成为了一名东西方文化传播者。1926年,他在国内任国立暨南大学教授兼中学部主任,与曹聚仁成了同事。抗日战争爆发后,柳亚子积极主张国共合作,反对分裂。他把在上海的书斋命名为“活埋庵”。并预立遗嘱,表示自己誓死不向敌人屈服。皖南事变后,柳亚子还联名何香凝、彭泽民等发信给国民党中央,谴责当局破坏抗战,结果被蒋介石开除了国民党。但他不以为然,因为柳亚子坚信“世界的光明在莫斯科,中国的光明在延安”。柳亚子的亲密战友张天方,1939年任天目书院院长。期间,他积极为抗日阵亡将士撰写祭文和墓志铭,编印《天目诗集》等。1941年8月3日,张天方为表明与敌不共戴天的决心,在退还家中寄来的汪伪嘉善县政府发的“良民证”时写道:“吾受国家禄养三十年,为人民之望,为青年之师,岂可降身作奸贼,屈膝作顺民!”从中我们可见,他俩同仇敌忾的革命气慨。正如周恩来赠与柳亚子的一幅对联时点出:“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纵观他们的一生,两人虽是同窗好友,来往并不多,但他们始终是并驾齐驱,走在革命的最前列。用他们手中的笔杆著写就了许多讨伐国民党反动派的诗文,以此来鼓吹革命,直至全中国人民的最后解放,体现出一名爱国主义诗人所可贵的民族气节。

  另外,柳亚子在1921年11月6日到达西塘后发生的一件雅事。当天镇上的社友先在塘东聚丰园开宴接风,随后又往乐国酒家(开在烧香港的小酒店)继续畅饮欢迎柳亚子和陈去病。诗人们文酒从容,开怀畅饮,吟就了不少诗篇。次日,柳亚子先生与社友同在西园中茗叙,正好张天方的妹妹张骥安也在西园。张天放的妹妹,名一骥,字冀英,常随兄到芦墟舅家作客,1921年曾担任芦墟女子小学教师,思想开通,首先剪去发髻。沈昌眉有“慷慨捐躯先截发,宁甘血性让男儿”的诗句。故张骥安是当时的新女性,性格开朗、酷喜诗文,与柳亚子一见如故,畅谈欢洽,遂成文字之交,后来两人常有诗信往来。其中柳亚子留有《西园晤张骥婴女士》(《磨剑室诗词集》上册390页)诗作:“咏絮簪花事事谙,才名颇著大江南。十年早射聊城矢,(元年余主海上太平洋报社,君驰书以女子剪发议见抵,可谓得风气之先矣。)一夕相逢柳外骖。怜我磋砣磨慧骨,感君跌宕恣雄谭。栖鸦流水当前景,难忘秦淮纪阿男。”它现已成了嘉善西园的一段佳话。以此看来,柳亚子和张天方兄妹均有很深的革命情谊,难怪张天方的女儿回忆说:“解放初,她父亲曾去北京拜访过柳亚子先生,两人互诉衷肠,重叙旧谊。临别时,柳亚子特赠送一张生活照给其父亲留念。惜此照在文革中已遗失。以后两人便常有书信往来。”

  张天方的二舅父董书城(1867-?),字容申,也作蓉生,号亦庐,其祖籍江西九江,后随家人迁居吴江芦墟,为一代名中医之后,故深得其精髓。1918年,董书城请人作《庐山继隐图》,表明在袁世凯当道的乱世,决意摒弃走科举之路而入仕。终生以中医内科为业,悬壶济世,服务民众。是年,有柳亚子为老师撰写的一篇《庐山继隐图记》(《磨剑室文录》上册549页)为证,字里行间,我们可见柳亚子对老师的心迹可谓是推崇备至。同样,董容申亦欣然接受了柳亚子的邀请,参加了南社组织,入社号为935号。张天方从小就耳濡目染受其影响,也酷爱中医学。晚年他72岁时,因年老体衰而不得不从杭州大学退职。张天方离职还乡后,借助医道,解百姓疾苦。据张天方他大女儿张平回忆:“记得当时是困难时期,父亲做膏药要用油,结果全家厉行节约,把油省出来”。晚年的他除潜心继续研究古文字学外,还热衷于对中医内病外治的研究。张天方凭借他的学养,终于摸索出了一种中西医相结合的诊疗方法,既有科学性,又有创造性。他高明的医术,行医还不图回报,故当时竟真的发生了老百姓为争相求医而挤塌大门这样真实的故事,成为当地百姓竞相传诵的一段佳话。在1963年间,他怀藏苦心研制的医案及实例,赴北京推行他的医术,一炮打响,首次告捷成功。于1965年,张天方将此医学资料整理后汇编成《内病外治新例》出版。后因受县卫生局的干预,张天方不得不回乡闭门谢医。在1966年2月6日他不幸因病逝世,享年80岁。

  张天方先生,他虽不是南社的同道中人,但他自始至终与南社社员结为盟好,相互之间唱和诗词,宣传革命思想。因此,他不但是一位文化贤士,更是一位西塘的文化先驱者。

  注:2009年11月13日,正好是南社成立一百周年。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笔者特作此拙作,以此来纪念南社的先辈们。小文能较顺利的得以完稿,主要是仰仗张天方之女张平、张安女士,嘉善金梅先生、杨越岷先生,江雪塍之子江洛一先生,吴江汝悦来先生、李海岷先生,芦墟张舫澜先生等诸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谨请方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文史大家张天方》、《嘉善文史资料》(第二辑)、《吴江与南社》、《磨剑室诗词集》、《磨剑室文集》、《南社纪略》等。

如需转载,请先联系我们。 (投稿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